好地研究院:惯性思维将使29号拿地行为隐含风险

编者按:

29号即将成交第一批总共6宗的限价地,起拍总金额100.4亿元,建筑面积66.6万方。

房企将采用何种策略拿地呢?原先的惯性思维将可能使拿地隐含风险。

文/谢晓峰

杭州,作为全国房地产规模数一数二的城市,这次出台限价地,在整个房地产业界反响较大,此次实行了连上海、深圳都没有实施的限价地措施,一举与北京的限价地政策并驾齐驱,但是,实际上,人地供给矛盾,杭州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更远远比深圳要缓和的多。

为何杭州要与北京一样实施限价地呢?

从政策出台的动机看,唯有一个解释,就是新房均价的上涨压力极大,逼使政府通过限价这样的硬手段,强行使市场降温,改变开发商与购房者的预期。

从最近2年半土地市场的涨幅可以看出,地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导致上市项目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整个市场中低成本项目越来越少,导致计算全市均价中低价格的对冲力量消耗殆尽,控制房价上涨的形势十分严峻。

这次的限价,等于说为未来输送了一批价格稳定的项目,为稳定整个均价上涨起缓“涨”作用。

面对限价地 拿地风险来自惯性思维

限价地出来之后,好地研究院与部分房企沟通下来,有几个主要的观点:

1、拿。

该拿还是要拿,尤其是几宗好地,价格合适的话坚决拿;

2、不拿。

不拿的开发商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当前的行情一直持观望犹疑态度的,这些开发商会因为资金问题,或因为谨慎保守的策略,一直非常谨慎于高位行情下的拿地;

一类是认为限价策略是暂时的短期的,如果拿下的地限价,没有利润,白白占用资金与团队精力,还不如观望,或者到别的城市去找找机会。


不拿地的开发商,是出于谨慎观望的原因。但是对于拿地的开发商,惯性思维可能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这是因为:

1


以往拿地策略是建立在加预期的情况之下:按照周边现有的房价为基准,在未来2年项目开盘时,加每年一定房价涨幅作为预期,换算到当下,给目标地块加上未来房价涨幅的预期,以符合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指标。

这样的加预期策略,即使项目不达预期,整个内部决策流程的逻辑是清晰的。

但是当限价地出来之后,一切改变了,对于开发成本,未来的变量只有2个:

1、缩短开发时间,降低资金成本;

2、压缩供应商价格。无论是建筑施工单位还是装修公司,装修材料提供商,能压就压。

(以上两项,将大大增加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量与监管力度,以确保项目质量达标)

除了这两个变量,在团队薪酬、营销成本上有压缩空间较小。

剩余的只能是地价上想办法压缩,但是僧多粥少,要想在杭州拿地的房企太多,地价大幅下降暂时不可能,想拿到地的房企,只能将公司内部收益率的考核标准降低,如果不降低,难以拿到地。

2


在这个逻辑下,要想拿到地,只能将收益率越降越低。限价地,成了从明面上倒逼各大房企降低收益率的关键因素。

而在此前,不少项目是暗亏的方式存在——

实际上,最近2年来,亏损项目不在少数,但是由于部分项目预售价格没有确定,亏损还处于隐藏阶段。

基于此,限价地的出现,不但使加预期拿地的策略失效,而且,根据价高者得的土地竞买规则,在拿地争夺激烈的现实环境下,非常容易导致一拿地即明亏的结果。

而且,目前限价地的新房价格是基于目前行情火爆的情况之下,按照这个价格销售问题不大;如果未来行情不好需要降价,届时的亏损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对应措施只有严格的纪律,严格设定拿地的价格底线,设定严格的收益率底线,不能因为拿地难就不断降低风控,降低内部收益率考核,不越线。

舍此,别无他法。

由于过去十多年来加预期拿地突然转变到下周一的拿限价地,原先的惯性思维还顽强地留在各大房企的投资负责人心理,加上拍限价地城市毕竟只有极少数,大部分还是加预期拍地,在加预期拍地还是主流的情境之下,人们对于例外的限价地能否完全摒弃原先的惯性思维,将是投资风控是否有效的关键。


好地头条
24小时热点

微信扫一扫

转发给好友 |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