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网2月23日消息(研究员 孙航海)今天,宁波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批前公示,规划期限至2035年。
全域一体发展是宁波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余慈统筹有利于落实融入长三角,对接大上海,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快建设世界级大湾区的要求。
余慈统筹发展也是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重构都市格局并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余慈统筹需要实现北翼一体,探索适合余慈地区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研究范围,从长三角区域与宁波都市圈的角度分析余慈地区发展,分析研究余慈地区的区域发展定位,重点研究余慈地区与中心城区的统筹。
第二个层次是规划范围,为宁波余姚市和慈溪市行政范围。从余慈地区的视角重点研究两市一区的战略性功能布局和空间统筹优化方案。基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总体建设目标确定余慈地区战略定位,在全域“一盘棋”理念下明确余慈地区内部功能分工与协作,统筹余慈地区的产业、平台、交通、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布局。

二、统筹目标
到2035年,余慈地区的发展目标确定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战略增长极和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将余慈地区建设成为沪甬合作和杭绍甬一体化的重要门户、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新城区。
通过余慈统筹,在区域格局中彰显区位优势,增加宁波都市圈的区域影响力。通过翠屏山中央公园链接、交通大通道快联、宁波枢纽牵引,增强宁波北翼地区两大城区向心力。通过区域交通快联、产业协同、设施共享,增强两市一区内聚力。
三、空间格局
(一)构建北翼一体统筹发展格局
以翠屏山中央公园为纽带,链接余慈城区和中心城区,形成城市向心、产业滨海、休闲傍山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北翼城区格局。以余姚、慈溪、前湾新区共同构成宁波的智造中心、文化经济副中心和区域合作示范区。
(二)统筹余慈地区融合发展格局
两市一区共同打造“一轴三带、两园多廊、多组团网络化”串联协同的余慈地区新格局。在中心城区基础上,将余慈城区纳入都市核心区范围,促进扩容提质、共同承担湾区引擎功能。将翠屏山中央公园建设成为都市绿心,围绕中央公园,形成南北两片中央活力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余慈城区,以余慈城区引领余慈地区整体发展转型;站位全市格局,建设环湾产业带、沿湾城镇带和沿江文化带;依托现有城镇打造功能中心,形成网络化、功能协同、错位互补的“3+6”多组团城镇格局。

(三)落实“三区三线”优化空间布局
优先保障农业空间,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向“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集中。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落实两级生态空间管控,锚固北翼组团型城镇格局。推动城镇开发边界落地实施,优先保障沿海产业平台、余慈城区、重点片区、重大项目建设。
四、统筹对策
(一)交通互联互通
打造北部门户,全面融入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对外交通方面,利用高铁和高速公路复合通道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十字型枢纽门户。
在此基础上,与绍兴方向形成“两高一快四主”同城化路网和互联贯通的同城化轨网,支撑甬绍协同发展。
市域方面,依托骨架干道和市域快速轨道构成双快体系,将中心城区与余慈城区两网合一,构建北翼城区一体化快速交通网络。余慈城区方面,梳理余姚、慈溪、前湾新区交通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余慈城区网格状交通网络。


(二)产业协同发展
对标“361”集群,形成协同互补的产业分工。保障工业用地规模,打造滨海产业大平台,重点引导增量工业向海,打造前湾新区、慈东等重大产业平台。重点引导存量工业优化,推动工业上楼,环翠屏山区域、沿大运河流域、329国道沿线工业用地减量控制,提升中央公园周边环境,塑造品质空间。

(三)设施共建共享
按照375万人口标准,对标市区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能级。规划形成高能级、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余姚创智人文公服中心、慈溪商务活力公服中心、翠屏山生态文旅公服中心。同时结合项目设施建设及现状设施改造构建市级-区县级-社区级公共基础设施体系。

(四)生态共治共保
构建安全、通达、协调的北翼生态空间格局。推进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推动余慈片区生态廊道统筹规划建设,加强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杭州湾污染综合治理。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网络。以翠屏山中央公园为核心,引导翠屏山区域的格局优化,加快生态区域(四明山、翠屏山)-生态廊道-生态斑块建设,打造以翠屏山为核心的北翼生态网。

五、统筹抓手
(一)先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
加快轨道宁慈线、杭甬复线综合管廊工程、慈溪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周巷)建设项目、姚江流域生态水系工程、甬江流域周家路江防洪排涝工程项目的建设,积极推进余慈城际二期、杭甬运河宁波段二通道(杭州湾复线)的前期工作,在部分路段开工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宁波大道(暂名)、公园大道(暂名)、东海大道(暂名)的前期工作,引领北翼城区融合发展。
(二)统筹布局高能级公服设施
对标大都市标准,布局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余姚创智人文公服中心,建设河姆渡博物院等;打造慈溪商务活力公服中心,建设专业性体育场馆群、邵逸夫医院宁波院区等;打造翠屏山生态文旅公服中心、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统筹谋划两市一区医疗、文体、教育等设施布局,建设高品质新城区。
(三)统筹实施生态环境治理
优化以翠屏山、大运河为核心的都市生态网络,开展森林资源统筹治理、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整治工作。
(四)积极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结合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谋划重点整治区域和片区,将“低塘-朗霞-周巷-长河”区域建设成为余慈统筹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周巷、黄湖、前湾三大示范片全域整治工作,促进余慈地区融合发展,实现功能变革与空间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