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未来20年规划过审!城南、城北、城东、城西以后将这样发展

11月8日,海宁市域总体规划纲要审查会在杭州召开,《海宁市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5)》通过评审。

(此规划纲要将进一步深化完善,最终以批复稿为准)

市域规划

市域层次规划范围:包括海宁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硖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马桥街道等四个街道,长安镇、许村镇、盐官镇、周王庙镇、斜桥镇、袁花镇、丁桥镇、黄湾镇(尖山新区)等八个镇,陆域面积约732平方千米;钱塘江水域面积约131平方千米,市域总面积约863平方千米。

发展策略

深度融杭,开放接沪

► 融杭:大都市、大湾区、大花园实现全方位深度融杭

海宁作为杭州都市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应充分呼应都市区总体建设目标与战略,结合杭州发展要求,实现与杭州的四大联动

联动创新高端要素

主动融入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充分承接杭州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成为杭州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主动对接城西科创大走廊,以鹃湖国际科技城为平台,配套融入浙大与杭州创新体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的首选地。

联动城市战略空间

以钱塘江为纽带,全面融入湾区经济,充分衔接湾区各发展平台及主体,对接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使钱塘江成为海宁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联动都市区通勤网络

以杭海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融入杭州“一小时通勤圈”。聚焦“大湾区”战略,主动谋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融入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将海宁打造成杭州东部铁路副中心。深度融入杭州地铁走廊、钱塘江走廊,加快步入轨道交通同城时代。


△杭州都市区轨道交通规划图

联动美丽经济一体发展

围绕“大花园”战略,推动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交相辉映,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田园硖川、潮韵城乡”,打造杭州东部生态休闲大景区、后花园。全面推进以盐官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百里长廊文旅产业大平台建设,用“潮文化”打造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 接沪:实现通道和要素的畅通

充分利用嘉兴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和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契机,大力推进政策、平台、产业、交通、要素、民生等方面与上海的对接行动,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接轨上海新格局。

国际化发展接轨

发挥毗邻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吸聚国际高端要素落户海宁。

基础设施建设接轨

在沪杭高铁、沪杭高速、杭浦高速的基础上,建设沪乍杭城际铁路,谋划沪嘉甬铁路,全方位接轨上海。

产业及园区建设接轨

深化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主动跟踪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海宁产业转型升级。

科创文化交流接轨

积极对接上海科教及文化资源,为海宁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民生与公共服务接轨

推进接轨上海合作办医、办学战略,争取上海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落户海宁。

板块协同,差异发展

根据区位差异及资源禀赋,将海宁市域分为西部板块、东部板块和中部通廊三部分,三大板块之间在定位和功能布局上实现差异化的发展。

西部板块:融杭转型发展  

钱江通道以西地区,包括许村镇、长安镇(高新区)、周王庙镇等,共同接受杭州都市圈产业辐射。

东部板块:创新集聚发展  

钱江通道以东地区,包括海宁中心城区、斜桥镇、丁桥镇、袁花镇、尖山新区等,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周边发展,构筑创新产业发展轴线。

中部通廊:依托旅游发展

包括盐官古镇和盐官镇区,加速海宁融入区域大旅游格局,做大旅游产业。



提质扩容,产城融合

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增强市域三大产业平台承载力。加强园区生活配套以及与城区及镇区功能联系,实现产城融合。

经济开发区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整合尖山新区和袁花镇产业园区,打造东部创新产业平台。

长安高新区

加快升级扩容,实现区镇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经编产业园区

加快南扩西拓,以资本为纽带与丁桥、斜桥共同联合开发。



市域风貌意向

田园硖川 潮韵城乡

跟据各片区功能定位、发展特色和生态本底的不同,将市域空间风貌划分为六大风貌区:分别为中心城市风貌区、古镇田园风貌区、尖山新区风貌区、田园乡村风貌区、小城市风貌区、特色镇风貌区。

其中,古镇田园风貌区主要为盐官古镇及周边地区;小城市风貌区主要为长安镇小城市试点;特色镇风貌区主要为许村、斜桥、袁花等特色乡镇地区。

△市域风貌框架分析图

中心城区城市定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三角特色城市与都市区创新核心城市

城市交通

发展策略

借力区域轨道交通,打造多元交通网络

力争将区域轨道线路引入城区,形成中心城轨道网络骨架;构建连接区域轨道站点、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公交干线;形成分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加强区域走廊衔接,提升城区交通可达

海宁市未来通过交通走廊建设,可构筑包含嘉兴市的20分钟交通圈,包含杭州市的30分钟交通圈,包含上海市的50分钟交通圈。

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建立绿色生态慢行

轨道交通站点周围设置自行车停车场,站点范围3公里内构建衔接紧密、环境友好的慢行网络,提升站点可达性,与公共交通一同构建城区绿色出行链。

城市道路网规划

路网体系:城市道路系统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

路网结构:城市道路形成“一环七纵十三横”的结构。

一环

为城市快速路环线,由环西二路—湖盐公路—东环路—01省道组成。

十横

自北向南依次为站前路、由拳路—硖川路、西山路、施带路、水月亭路、海州路、钱江路、吉恩仕大道、红旗大道和纬一路;

六纵

自西向东依次为海宁大道、文苑路、洛隆路、农丰路、碧云路、新08省道。


△道路交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