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零利润现象越来越多,房企拿下不赚钱的地,怎么办?尤其是项目还有部分需要自持之后。本来可售部分就亏钱,还要自持,如何破局?
在限价天花板的情况下,在产品结构上做精细筹划,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成了目前房企在杭州拿地的必备动作。
核心提要:
一、今天拿的地从两个角度测算,都很难盈利
二、华元高价拿地的两大逻辑
好地网9月8日消息(研究员 徐路加)对华元来说,今天经过33轮拼抢拿下瓶窑宅地的战果,大概是又喜又忧的。
●喜的是,今年在杭州市场终于开了张,拿下了首宗涉宅地,而且抢到的是公认的好地。
●忧的是,溢价率封顶+9%的自持,导致成本高企,这极有可能是个要亏本的“烫手山芋”。
正如好地研究院昨天所预测的(预测链接),今天出让的瓶窑宅地,战况激烈:报名房企众多,而且竞拍速度很快,不过20分钟就拍到封顶开始竞自持,而同时开拍的其他地块,溢价率不过才拍到4%。
华元竞得的价格是上限价格8.25亿元,成交楼面价11693元/㎡,另加9%自持即6033㎡,按上限价格20000元/㎡计算,将减少可售货值1.33亿元。
好地网昨日预测该地块溢价率或封顶,最终自持比例达到9%,仍超出市场预期。
地块成交情况
地块位置、周边配套及近期成交地块(来源:好地大数据)
华元为何即使沉淀资金,即使可能亏损也要拿?好地研究院分析如下:
一、今天拿的地从两个角度测算,都很难盈利
如何评价今天的成交结果?好地研究院用两种方式测算:
①按可售住宅6折计算自持地价,可售住宅亏损2269万元
若自持部分地价按可售6折计算,并计算车位利润,加上公租房成本,本地块可售住宅实际地价为12986元/㎡。
按新房上限精装均价20000元/㎡(含装修2500),成本房价为20372元/㎡,则可售住宅部分要亏损2269万元。
自持部分则地价为7792元/㎡,沉淀资金7783万方。
②不折算自持部分的价值,华元将沉淀资金1.08亿元
地块需配建5%的公租房,按4000元/㎡计算成本,若不对自持部分地价折算,则住宅(含自持)实际地价12519元/㎡。
可售部分(60997㎡),按上限价格销售,预计能够实现快销,这部分恰保本;
自持部分(6033㎡),仅计算建安成本和建安部分财务成本,成本为17935元/㎡,预计将沉淀资金1.08亿元。
综合以上两种计算方式,也就是说,该项目即使快速清盘,也将沉淀上亿资金。
那么,那么支撑华元奋勇拿地背后逻辑,可能有哪些?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两个角度做剖析。
地块航拍图(来源:好地大数据)
二、华元高价拿地的两大逻辑
自持部分的沉淀资金,按目前业界融资成本较低的滨江集团年化5.4%的资金利息计算,沉淀的1.08亿元资金每年计息583万元。
通过自持住宅租赁收益回补,按100方/套计算,年租金需要达到9.7万元/套,而目前周边项目租金收益按3.6万元/套/年,再扣除各项税费,能净到手的不过2.4万元/年,按2万的房价,收益率不过1.2%,与5.4%的资金成本相比,至少还差4个百分点。
显然,要提高自持部分的资金回报率,有以下两个路径的选择——
①依托产品结构创新争取更高租金收益;
②将自持部分估值最大化。
从以上的路径去思考华元拿地的逻辑,可以看出——
1、地块2.0容积率带来做高低配的机会。
本地块2.0的容积率,28%的建筑密度,限高52米,又没有限低要求,地块方正,若按照全高层(17层)排布,是极为宽裕的。
可售住宅部分,严苛的限价下,即使产品创新,也难以产生溢价。
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点,可能转向房企普遍较为抗拒的自持部分。
本地块2.0的容积率,在条件上允许设置部分低密产品。若将可售部分和公租房仍按照高层设置,将6千多方的自持部分打造为叠墅或洋房产品,后期将在租赁市场上有更高的租金预期;放在资本市场上,也有更高的估值。
开发商在自持部分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也是增加项目货值、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可行之策。这或许是华元今天高成本拿地的背后逻辑。
当然,华元敢于自持的还有一个因素,也可能是看好后续项目的租赁市场前景,毕竟地块东南侧,与地块距离仅仅300米处,有正在建设将容纳上万人的中法航空大学,2023年建成之后将会导入不少客群。
华元地块与中法航空大学位置关系
2、第二个因素是迫于补仓的压力。
好地大数据显示,这是华元今年在杭州竞得的首宗涉宅地。
目前,华元可售的住宅项目就三个,均位于余杭区。分别是仁和的华元·星万里、华元北上星云府,临平北的华元·星万里。
三个项目总可售库存仅19.42万方,实际上主力楼盘就一个华元·星万里(库存14.88万方)。华元迫切需要增加土地储备。
华元三个可售项目地块分布
自持部分华元究竟会如何打造,会否成为将自持部分产品创新的又一个案例,好地网也将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