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的人生,就像反转剧一样不断制造着惊奇。现在剧情又到了高潮部分。
2013年12月3日,孙宏斌的融创中国发布公告,2013年前11个月销售金额为513.9亿元人民币,提前完成了全年500亿的目标。500亿的收入规模是国内房地产行业第二阵营和第一阵营的分界线。不仅如此,融创定位的中高端市场,也是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最出彩的部分。
即使如此,孙宏斌仍然很容易被贴上“危险”、“冒进”一类的标签。自2012年6月,融创接盘行业巨头绿城的9个烫手“地王”以来,行业内外质疑孙宏斌玩火的声音时有耳闻。2013年8、9月,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融创又接连拿下北京农展馆、亦庄和天津三个“地王”项目,有人预测融创会成为“顺驰第二”。顺驰,正是孙宏斌创办的第一家富有传奇色彩的公司,因快速扩张而失败。
融创又再踏上“顺驰节奏”吗?从2010年至2013年,融创的销售额呈猛增趋势。融创跨越式发展的这4年,恰恰是房地产调控最严厉的4年。这4年他做了别人10年、甚至20年也做不到的事情。
50岁的孙宏斌两鬓斑白,“我现在已很少有戏剧化的东西了”,“现在融创做的也是(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一直在引领行业”。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情绪一直很饱满。英雄主义的情结也没有被岁月磨去(他更愿意称之为理想主义),不过内容发生了改变,“以前我们的理想是做第一,现在我们的理想是努力做好产品。”
他最大的变化,也许是学会了低头,懂得妥协。在回答很多提问时,他都会提到“平衡”这个词。以前,孙要是派人到外地分公司去工作,员工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要么走人。现在,“他不去就换个人去呗。”在很多方面,他不再那么较劲,尤其是不跟自己较劲。“我不需要向谁去证明,也不需要跟谁比了,做自己挺好的。”
他曾是联想集团预备的接班人之一,转而成为阶下囚;顺驰曾轰轰烈烈,但一朝分崩离析。他怎样放下过往,保留东山再起的心气?2010年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问及经历了这么多波折,他是否需要安慰?他只用了7个字回答:“没有人能安慰我。”
孙宏斌的戏剧化人生,表面是个性使然(比如偏执),而本质则是他更加思维深刻,能从战略上把握先机,而且愿赌服输。他在联想时期的同事、现任融创杭州公司总经理的陈恒六认为,孙宏斌之所以总能抓住战略性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敏锐,而是因为把问题都想清楚了。”在他眼里,孙宏斌一直是“脑子非常清醒的人”,能够虚心听不同意见,有时候为了说服下属,他会这样说,“虽然你在这里时间久,也是专家,但是我的意见总能给你参考一下吧。”但他经常独自一人思考问题,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一旦想清楚,执行就非常坚决。“他对自己的残酷就是什么样的(执行)后果他都会接受。”陈恒六说。
2002年到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黄金10年,孙宏斌的人生大起大落。10年前,他创办的顺驰差点洗牌了中国地产行业;10年后,在地产行业格局成熟、很难再有新公司的生成空间时,融创短短几年就挤进了一线阵营。
2008年,当大多数房企还在拼命圈地(那正是当年顺驰开创的模式),融创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聚焦中心城市,走高端精品开发路线。2012年以来,当不少大型房企在一二线城市收缩战线时,他们发现孙宏斌已领先一步。
不过,对于2013年拍得“地王”一事,他的一位多年好友也表示担忧,在调控政策不明朗情况下,“战略做对了也不一定对”。顺驰的失败让孙吸取了足够多的教训,但并不一定足够他用来应付融创面临的风险——顺驰溃于内控;而融创面临的是一个行业风险。
如今,孙看起来心上又多了几个茧子,他自嘲:“你有理想,努力了又能怎么样?”不过,一本精彩的小说不能没有结尾,他彻底的浴火重生仍需等待。孙宏斌的江湖生涯中,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能否把握好这三个词,关系到在地产行业大转折中,融创能否安全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