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网3月18日消息(研究员 孙航海)近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余杭区良渚东单元、良渚文化村单元的详细规划(草案)进行公示。
两个单元位于杭州主城区西北部,余杭区东部,规划范围总面积39.64平方公里。
公示时间自2024年3月16日至2024年4月15日。
两个单元位置示意图
【良渚东单元】
一、规划范围和目标
(1)规划范围
良渚东单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东北部,良渚街道范围内。规划范围东至大运河,南至拱墅区祥符单元,西至西湖区三墩单元和余杭区良渚西单元,北至余杭区钱开区单元,用地面积约30.58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大城北数字智造产业新标杆”。
(3)发展规模
人口规模:规划总人口22.1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058.24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2339.5公顷。
二、用地布局
功能定位:大城北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大城北文创智造、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功能。
用地布局:以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城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余杭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等作为指导,以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为前提,以良渚文明、运河文明为底蕴,以遗址保护为底线,以产业更新提升为依托,基于现状实际和开发动态建设情况,充分挖掘土地开发潜力,形成大城北区域内以数字文创产业为核心,智能制造为基础数实融合的新标杆。
用地功能规划图
三、规划结构
构建:双轴联六片、五芯聚产核、绿廊环城野总体格局。
双轴联六片:以杭行路形成南北向“产城融合发展轴”,以良运街一莫干山路形成东西向“双遗联动发展轴”,构建十字形发展骨架,串联六个功能片区,包括国际商务文创旅居片区、医疗制造产创片区、产城融合片区、商贸物流产创片区、休闲居住片区、田园休闲游憩片区。
五芯聚产核:围绕中心湖及勾庄园区更新形成未来良渚东单元“综合服务芯”,凝聚周边运河文创芯、生命创新芯、商贸产创芯、产城智慧芯和生活服务芯。
绿廊环城野:打通内部水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绿廊生态格局,包括大运河文创景观廊、郁宅港双遗联动景观廊、西塘河休闲生态廊和绕城郊野生态廊,串联城乡关系,形成城野共生、理水营城的生态底图。
规划结构图
四、综合交通
良渚东单元内城市道路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1)快速路:运溪快速路、康良快速路、莫干山路、上塘高架路。
(2)主干路:包括古墩路、金昌路、博园路、康良路、桥良路、良运街、仁良路、仁河大道、杭行路、通益路、储运路等。
(3)次干路:包括勾阳路、储运路(通运街以南段)、郁宅路、童家门路、好运街、通运街、北软路、桥良路(棕搁路以北段)、北庄路、西塘路等。
(4)支路:充分考虑地块的合理布置利用,落实“小街区、密路网”理念。
道路交通规划图
五、蓝绿空间
构建“蓝绿画廊、城景融合”的生态景观体系。
两横两纵的生态廊道:即打造郁宅港景观生态廊道和绕城绿道生态廊道的横向廊道,西塘河和京杭大运河生态廊道的纵向廊道。保护并提升郁宅港周边景观品质,推进绿道及设施建设,做好与双遗文化之间的协调;
推进绕城绿道的绿化建设,确保两侧生态环境畅通连续;加快西塘河绿廊建设,改善城市景观环境;挖掘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塑造特色景观风貌,推进城市空间互联互通。
双核多点的公园景观体系:即塑造以玉湖中央公园、京杭运河文化公园带为核心,各级各类公园聚散有序的公园绿地体系。结合公共服务、创新创业空间塑造玉湖中央公园;以京杭运河文化为底蕴,结合艺术文化、体育健身、数字医养打造京杭运河文化公园带;结合滨水绿地空间、街角开敞空间打造中小型公园。
蓝绿空间规划图
六、公共服务设施
单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根据《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进行分级、分类配置。按照要求,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圈级公共服务设施和街坊级项目三级进行配置。
省级/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
(1)公共教育设施:保留现状良渚高级中学、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增高中3处和高等院校1处。
(2)文化活动设施:新增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
(3)体育健身设施:新增综合体育中心1处。
(4)医疗卫生设施:保留现状树兰国际医学中心项目、华润国际医疗中心项目;新增综合医院3处。
(5)社会福利设施:新增养老院1处。
生活圈级公共服务设施:
(1)教育设施:单元共规划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中,12所小学和33所幼儿园。
(2)规划采用独立用地和附建用地结合方式进行10-15分钟生活圈规划布局目标达到10-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良渚文化村单元】
一、规划范围和目标
(1)规划范围
良渚文化村单元位于浙江省杭州主城区西北部,余杭区东部。具体界线东至毛家漾港、南至G 320国道、西至瓶窑新城单元边界、北至良渚北单元边界,总面积9.06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
以“区域协同、生态为基、存量更新”为导向,协同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发挥山水优势、挖掘存量空间,以文化品质“村落”、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良渚遗址门厅,文化生活新村。
(3)发展规模
人口规模:规划人口5.9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90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505公顷。
二、用地布局
以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余杭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等作为指导。规划以向毛家漾港、古墩路集聚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为总体思路,挖掘存量用地,提升公共配套服务,增强土地使用的混合性与复合性,形成以大雄山山林为背景,文化氛围浓厚的品质居住片区。
主要规划定位为:
(1)杭州文化慢生活宜居社区:以文化氛围及慢生活为特色的宜居社区;
(2)良渚遗址文化旅游区:以玉鸟集、美丽洲公园等为特色的毗邻良渚古城遗址的文化旅游区;
(3)文化大走廊创新孵化区:以玉鸟流苏、各类工作室为空间载体的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创新孵化区。
用地功能规划图
三、规划结构
整体形成“一带双轴、一厅五指”的空间结构。
一带:良渚港一毛家漾港文化艺术带,形成镶嵌有文化设施、文创街区、商业设施、公园绿地的滨水文化艺术公园;
双轴:古墩路西延城市发展主轴、大陆路景观大道发展次轴;
一厅:两轴交点处的大雄山旅游客厅,主要以林地、公园绿地为主,形成接入大雄山城市公园的入口之一。
五指:五个伸入街区的楔形公绿廊,将大雄山城市公园和毛家漾港滨水公园相连。包括院士之家绿廊、沿104国道绿廊、白鹭公园绿廊、劝学公园绿廊及矿坑公园绿廊。
规划结构图
四、综合交通
良渚文化村单元以存量用地为主,大部分道路已建成。规划充分研究现状,结合用地布局和功能区的划分,对上位规划路网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形成适合于用地需求的路网系统。单元内车行道路分快速路、城市一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1)快速路:运溪快速路。
(2)城市一级主干路:古墩路、104国道,红线宽度42-47米。
(3)次干路:大陆路、毛家漾路、美丽洲路,红线宽度20-26米。
(4)支路:主要是满足各功能片内部联系要求及地块的交通出入,支路网结合现状居住区内部道路,提
高单元各组团中心区域及重要交通枢纽周边支路网密度,红线宽度12-20米。
道路交通规划图
五、蓝绿空间
打造“1+1+9+1”开放空间体系,包括1片大雄山城市公园、1个滨水公园、9个主题公园及1组风景慢行道。其中:
1片大雄山城市公园为大雄山、五郎山等群山山体,重点为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山林培育、设施完善、景观整理等。
1个滨水公园为毛家漾港滨水公园,重点保持其开放性和连通性,优化滨水景观,并适当植入休闲骤站、公厕、停车等配套设施。
9个主题公园包括:(1)院士之家公园、(2)美丽洲公园、(3)茶语公园、(4)白鹭公园、(5)劝学公园、(6)北山公墓广场/公园、(7)矿坑公园、(8)蓝月公园、(g)五郎山公园。
1组风景慢行道为串联山上、滨水的以人行、慢速骑行为主的风景慢行道。
蓝绿空间规划图
六、公共服务设施
单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根据《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进行分级、分类配置。按照级别,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圈级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
(1)文化活动设施:规划区级文化设施1处,为良诸文化艺术中心(含大屋顶剧场)。
生活圈级公共服务设施:
(1)基础教育设施:规划1所初中、1所小学、7所幼儿园,其中初中与小学合建。
(2)其他生活圈级设施:单元共划分3个10-15分钟生活圈和5个5分钟生活圈。在各生活圈内,按照“鼓励集中、兼顾分散”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