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区国土空间总规公示 将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区

日期:2023-05-30

好地网5月30日消息(研究员 孙航海)近日,《宁波市北仑区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稿)公开公示。


北仑位于宁波市东部滨海区域,区境三面环海,经金塘水道、峙头洋、佛渡水道与舟山相邻;南邻象山港与象山县相望;西南与鄞州区相接;西北濒甬江,与镇海区相依。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北仑区行政区下辖11个街道。


规划期限:2021-2035年,规划基期为2020年,近期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至2035年北仑区常住人口100万人,城镇化率90%。



二、目标定位


(1)发展定位


发展愿景: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区”


分四个功能定位,分别是:世界一流强港核心功能区,高水平开放合作引领区,临港智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滨海生态宜居幸福示范区。


(2)分阶段目标


至2025年: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开放发展标杆地,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至2035年:基本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港城示范区、全国大城市一流强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样板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至2050年: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开放包容的国际滨海港城。


(3)发展策略


开放引领战略:立足北仑区坐拥世界大港、自贸区平台和国家级开发区等开发开放先行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甬舟合作先行区,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全球先进制业基地。


港城协同战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锻造硬核力量。探索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合理布局港产城空间;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完善港后配套设施;培育高端航运服务和现代物流,发展高附加值的港口服务。


智造高地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主要依托甬江科创区平台联动北仑各产业园区,推动“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升级转型。


幸福宜居战略:保护生态空间,构建丰富多样的公园休闲空间;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构建全龄友好城区;提供多元化居住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凸显港城文化特色。


三、国土空间格局


(1)区域联动发展


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

加强宁波舟山港与上海大都市圈港口群合作交流,积极提高现代航运服务能级,为世界一流港口群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


推动宁波都市圈建设,公建甬舟合作先行区:

推动梅山与六横、佛渡及周边海域的跨界协同,强化港航功能、制造产业一体化发展,建立能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


加强毗邻地协同发展,共塑宁波大都市格局:

联动镇海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的甬江科创区,联动鄞州、宁海、象山等沿象山港区域打造生态海湾公园、海洋经济创新高地的蓝色港湾。



(2)全域空间格局:


规划构建“一区四片、两轴联动”的总体格局。


一区:即九峰山-灵峰山生态区。


四片:即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北仑主城片、梅山湾片、临港产业片。


两轴:即甬江科技创新发展轴、梅山湾海洋经济发展轴。



(3)城镇空间


1城镇空间格局


构建“三主两副四片区”的城镇开发格局。


三主:即城市级中心,包括甬江科创中心、城市综合中心、梅山湾科贸中心,承担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


两副:即片区级中心,包括柴桥、大锲综合服务中心,承担所在片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及产业升级辐射功能。


四片区: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北仑主城片、梅山湾片、临港产业片,承担辖区特色战略功能。



2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北仑区开放引领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



3城市更新空间


北仑区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港城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品质。重点聚焦城中村整治提升,加快低效工业区块更新改造,有序推进“两场一仓”整治,实现重要滨水绿道贯通。


四、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区域互联、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网络,提供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服务。


构建客货有序、港城协同的疏港交通体系。规划建设高效衔接、客货相对分离的公路疏港交通体系,发展多式联运,提高海铁联运、水水中转水平,完善港口后方配套设施,推动港城和谐发展。


构建内畅外达、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广泛覆盖、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公交体系,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交通服务。


构建舒适多元、人本融合的慢行交通体系。依托山、河、江、海等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高品质城市绿道系统。完善慢行设施,形成与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衔接的网络。



本文来源:好地网